行业动态
-
07-09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洁消毒,包括内部层板、挂钩等接触面,需使用医用级中性消毒剂(如季铵盐类),并确保擦拭后无水分残留。若遇血液或分泌物污染,需立即处理并验证消毒效果。
-
07-07内窥镜储存柜无需按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,但需符合《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》中关于贮存设施的基本要求。
-
07-05内窥镜清洗消毒槽的材质通过导热、保温、耐温三大特性影响温度控制:不锈钢适合高温、快速升温和精准控温场景,但需额外保温;塑料类适合低温、节能场景,但存在导热慢和耐温限制。实际应用中,需根据消毒工艺(温度范围、升降温速率、恒温精度)选择材质,并通过复合设计、表面处理及智能温控技术优化温度控制效果,同时满足卫生标准与成本需求。
-
07-04成分:温和表面活性剂,pH 值接近 7。
-
07-02“全程监测”:通过化学指示物(每包必放)、生物监测(灭菌每周 1 次)确保效果,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。
-
07-01第四槽使用无菌蒸馏水,用于后冲洗,去除内镜表面残留的消毒剂和杂质,保证内镜的清洁和安全。
-
06-30由专人负责清洗消毒及储存管理,严格执行《WS 507-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》。
-
06-28室内湿度过低对内窥镜储存柜的影响涵盖柜体结构、器械性能及储存环境稳定性,长期可能导致器械故障、消毒失效等问题。通过控制环境湿度、选用专业设备及定期维护,可有效降低相关风险,保障内窥镜的储存安全。
-
06-27微电脑控制系统根据预设湿度范围(通常40%-60% RH)自动启停除湿/加湿模块,部分高端型号支持±5% RH的精准调控。
-
06-26新版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》(2024年修订)强调分室操作、单次酶洗液更换等要求,建议医疗机构定期开展操作培训。
-
06-25每年邀请厂家或第三方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检修,包括电气安全检测、消毒参数校准、压力容器耐压测试等。 设备长期停用(超过 1 个月)时,需排空槽体水分,断开电源,覆盖防尘罩,定期(每月)开机运行 10-15 分钟防止部件受潮。
-
06-24工业高温环境:可部署耐高温湿度传感器(如冶金级传感器),实时监测并联动除湿系统。